威海市人民政府關于落實市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 對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審議意見的報告 | ||||
| ||||
市人大常委會: 2020年10月29日,市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聽取并審議了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鞠立民受市政府委托所作的關于全市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的報告,提出了審議意見。針對會議提出的意見及建議,市政府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真落實?,F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工作機制 (一)層層壓實工作責任。根據《山東省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行動三年規劃》,實施威海市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提升三年行動??h級層面,將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按照醫療衛生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改革有關要求,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投入保障長效機制,逐步提高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效率和水平。市級層面,建立健全由衛生健康、機構編制管理、發展改革、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住房城鄉建設、醫保等部門參與的工作協調推進機制,統籌抓好配套政策落實,形成推動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合力。 (二)加強規劃引領。堅持“以基層為重點”的新時期衛生健康工作方針,以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解決居民主要健康問題為目標導向,結合“十四五”衛生健康規劃編制,進一步完善縣域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相關政策措施,提升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使用的科學性和協調性,加大人、財、物等資源向基層、縣域傾斜力度,推動衛生健康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 (三)完善投入保障機制。嚴格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經費核定等相關政策,整合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和經常性收支差額補助資金,并根據年度服務完成情況、績效考核評價結果撥付,充分調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積極性。按照“核定任務、核定收支、績效考核補助”的預算管理辦法,統籌安排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等發展建設經費,并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培訓和人員招聘所需資金進行合理補助,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2020年,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累計投入資金33890萬元,同比增長12.03%。 二、提升服務能力,持續優化體系鏈條 (一)發揮縣級醫療衛生機構龍頭作用。按照“網格化管理、同質化服務、一體化發展”的思路,深入推進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建設,充分發揮城市三級醫院的品牌、???、技術和管理優勢,搭建信息互通共享的業務支撐平臺,提高醫學影像、遠程心電、遠程會診、檢查檢驗等中心運行效能,做到基層檢查、上級診斷。全方位提升縣級醫院綜合服務能力,完善縣級醫院二級診療科目建設,建立區域卒中、胸痛、創傷等救治中心,開展微創外科和腔鏡手術,補齊縣級綜合醫院發熱門診、感染性疾病救治和病原微生物檢測、急診急救等服務短板。截至目前,全市4家縣級公立醫院通過三甲復審,8家縣級公立醫院通過二甲評審,榮成市、乳山市人民醫院入選全國縣級醫院綜合服務能力推薦標準縣醫院名單。 (二)分層提升鎮衛生院服務能力。加強鎮衛生院硬件設施建設,嚴格對照國家標準,配備與診療服務科目相匹配的DR、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遠程心電和眼底等常用設備,全市服務人口達到5萬以上的鎮衛生院全部配備16排以上CT設備。健全鎮衛生院科室設置,根據當地醫療衛生資源布局和服務需求,分類設置康復、口腔等特色科室,拓寬醫療服務范圍,提升小??漆t療服務能力,確保鎮衛生院識別和初步診治病種達到50種以上,實現常見病、普通病不出鎮。探索推進縣域醫療服務次中心建設,在面積較大、交通不便的涉農區市、開發區,選擇1—3個鎮衛生院建設縣域醫療服務次中心,將其服務能力提升到二級醫院標準,構建農村地區30分鐘重點疾病救治服務圈。目前,全市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達標率同比提高24%,每千名常住人口床位數達到1.16張、基層衛生人員達到2.3人,綜合服務能力明顯提升。 (三)推動村級衛生健康服務提檔升級。嚴格按照《山東省村衛生室服務能力提升標準》,持續推進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引領提升工程,在實現村衛生室服務全覆蓋的基礎上,分級分類推進示范標準村衛生室建設,以點帶面,打造一批省、市、縣級村衛生室示范建設典型,帶動村衛生室服務能力提檔升級。力爭到2022年底,全市49處中心村衛生室全部配備血液分析儀、除顫儀、具備遠程診斷功能心電圖機等設備,1134處一般村衛生室配備重點人群智慧隨訪設備以及康復理療設備,打造以中心村衛生室為主體、一般村衛生室和村衛生室服務點為補充的農村地區15分鐘健康服務圈。進一步拓展社區衛生服務功能,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積極承接二、三級醫院的接續性、延續性醫療服務,對新建或由衛生院轉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參照社區醫院標準建設。力爭到2022年底,每個區市、開發區至少建成1家社區醫院。 三、注重引育結合,補齊基層衛生人才短板 (一)加大緊缺人才引進力度。圍繞“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養人才”目標,進一步優化人才引進方式,借助“百千萬英才計劃”“萬名大學生聚集計劃”“海納英才計劃”等,暢通引才綠色通道,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高級專業技術等級結構比例由10%提高至20%,進一步優化專業技術結構。落實工資、職稱等激勵政策,對基層引進具有全日制本科學歷或急需緊缺骨干人才,給予每人每年1萬元補助,合同期內連續發放5年,確保引進的人才留得住。截至目前,累計通過高層次和緊缺人才專業目錄引進人才19人,招聘鎮衛生院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編人員342人。 (二)加強基層衛生人才培養。堅持“送出去、請進來”相結合,加大業務骨干、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培養力度,采取在職進修、專家授課和帶教等形式,對在職人員分期分批進行再教育、再提高,2020年共完成全科醫生轉崗培訓111人,招聘公費訂單定向培養和學費代償醫學專業畢業生83人,分別完成高血壓、糖尿病線上培訓3723人和3804人。采取定向培養、輪流進修、跟蹤考核等方式,擴大農村醫學生公費訂單定向培養和全科醫生轉崗培訓規模,著力培養一支以中青年醫生為骨干、覆蓋主要學科的后備人才梯隊。同時,根據基層機構功能定位和群眾健康需求,抓好全科、中醫、康復等專業核心骨干人才培養,確保每個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分別至少培養1名首席高血壓臨床醫師、糖尿病臨床醫師和中醫師。 (三)統籌縣域人才資源。按照“控制總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總體平衡”的原則,建立縣域醫共體內人員統籌使用和 柔性流動機制,對人員實行集中統籌管理、動態調配。積極推行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縣管鎮用”“鎮管村用”,嚴格落實基層崗位人員與縣級醫院交流輪崗機制,按照上下人數相同的原則,定期進行雙向交流,實現縣級醫院下沉帶教與基層崗位上掛培訓相統一,提升基層崗位人員知識、技術水平,推進縣域醫療服務同質化。綜合運用職稱評選、晉級等激勵措施,加速推動人才向基層流動。截至目前,共開展輪崗交流70次,縣級選派下沉基層帶教40人次,基層上掛到縣級交流學習217人次。 (四)提高基層人員待遇水平。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逐步建立公益一類保障與公益二類激勵相結合的運行機制,合理確定績效工資總量水平,逐步建立符合醫療衛生行業特點、有利于人才下沉和醫共體發展的薪酬制度,使基層機構人員收入逐步達到縣級醫院同職級人員水平。嚴格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一般診療費等補償政策,保障鄉村醫生薪酬待遇,對新錄用的“鎮招村用”且在鄉村醫生崗位工作的人員,按照規定繳納企業社會保險金;對聘至村衛生室崗位且具備執業助理醫師以上資格或全日制醫學專業??埔陨蠈W歷的從業人員,使其薪酬待遇與當地鎮衛生院同等條件下臨床醫師工資水平相適應。對取得執業醫師(助理)資格工作3年以上的鄉村醫生,探索推行通過特設崗位招考鎮衛生院編制等方式,拓展鄉村醫生職業發展空間,增強鄉村醫生崗位吸引力。 四、優化服務模式,創新豐富供給體系 (一)完善分級診療服務體系。以百姓就醫需求為導向,以提升帶動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為目標,統籌推進縣域醫共體和市級醫療集團建設,將縣域醫共體牽頭醫院全部納入各醫療集團,構建由城市直通基層“網底”的整合型、網格化醫療服務體系,搭建分級診療服務平臺。全面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二級以上醫院的統籌銜接,抓好簽約居民優先接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等服務政策落實,進一步暢通轉診通道,延伸分級診療工作鏈條。2020年,全市基層就診率達到60.95%,同比提高6.28個百分點,二、三級醫院向下轉診人次同比提高18.3%。 (二)提供多元化服務。探索建立醫療衛生服務巡診制度,開展市、縣、鎮、村四級醫療專家基層巡診活動并建立常態化機制,2020年對全市2431個村完成2輪全覆蓋巡診,服務群眾16萬余人次。大力推廣中醫適宜技術,強化中醫醫院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對口幫扶作用,逐步實現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藥綜合服務區全覆蓋,中醫藥特色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比例達到50%以上。加快推進醫養結合,建立健全醫療衛生與養老機構合作機制,在現有7處取得養老執業許可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上,繼續鼓勵基層養老機構通過建、擴、改、轉等方式,提供老年康復、老年護理等接續性服務,推動養老機構醫療巡診和雙向轉診服務常態化,打通醫養結合通道,實現醫療康養零距離無縫銜接。啟動安寧療護試點工作,成功申報省級安寧療護試點市,共確定17家試點單位,醫養結合床位總數超過1.4萬張。 (三)推進信息化賦能增效。推進全市遠程醫療體系建設,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統一配備80余套遠程會診視頻及遠程心電終端,構建起市、縣、鎮三級遠程醫療框架體系。推進威海市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及運營維護項目建設,整合市級信息化財政預算資金,著力完善各級平臺和基層信息系統數據采集、共享推送、分析利用、查閱更新、質量控制等實用功能,推動市縣兩級平臺、基層醫療機構醫療信息系統、基本公共衛生系統、家庭醫生簽約系統升級,實現縣域內健康數據互聯互通,建立融合公共衛生、電子病歷等數據的全生命周期電子健康檔案。 五、深化支付方式改革,發揮醫?;鸶軛U調控作用 (一)加快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嚴格落實國家醫療保障制度改革要求,及時總結“中醫日間病房”試點工作經驗,在所有符合條件的基層醫療機構中全面推開。積極探索開展中醫門診統籌試點工作,將小兒推拿、針灸類疾病門診治療發生且符合規定的醫療費用納入門診統籌報銷,按不同醫院級別設置起付標準和報銷比例,進一步延伸制定普通門診、一般診療以及門診慢病政策相結合的門診共濟制度,搭建“互聯網+醫保+醫療+醫藥”醫保門診慢病管理綜合服務平臺,構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涵蓋所有慢病患者的門診慢病綜合管理服務新模式,引導患者到基層醫療機構就醫,最大限度減輕醫療負擔。 (二)發揮醫?;鹫{控引導作用。開展醫??傤~付費試點,出臺《威海市醫療保健集團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管理辦法(試行)》,完善結余留用、超支分擔的激勵約束機制,對辦理雙向轉診手續的上轉住院參?;颊?,只計算首次起付線。加大對醫療集團的政策傾斜力度,實行總額打包的支付方式,將醫療集團指標下達至牽頭醫院,由牽頭醫院進行內部調劑,充分發揮醫保政策在促進三醫聯動、引導分級診療等方面的杠桿作用。調整基層藥品配備使用政策,將縣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可遴選的藥品范圍全部下沉基層,加強醫共體內各級醫療機構用藥銜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非基本藥物使用占比達到50%。完善分級診療相關政策,按照醫院級別設定參保人員醫療費用起付標準和報銷比例,通過醫保報銷比例的差異化設置,引導參保人員到基層就醫。 以上報告不當之處,請指正。 威海市人民政府 2021年2月20日 | ||||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