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人民政府關于落實市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 對2019年度全市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綜合報告、全市和市級企業國有資產 管理情況的專項報告審議意見的報告 | ||||
| ||||
市人大常委會: 2020年10月29日,市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聽取并審議了市國資委主任叢龍海受市政府委托所作的《關于2019年度全市和市級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專項報告》,書面審議了《關于2019年度全市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綜合報告》,提出了審議意見。針對會議提出的意見及建議,市政府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真落實?,F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 (一)積極轉變國資監管方式。堅持該管的堅決管到位,不該管的依法放到位,在政策允許范圍內給予企業充分自主權、決策權。推進分類授權放權,進一步梳理優化權責清單,除法律法規規定須由政府審批及國資監管機構決定的重大事項外,對市屬國有企業已設立基金再投資項目、主業范圍內直投項目、重大資產租賃項目等15項重大事項,授權企業董事會決定,最大限度減少對企業經營活動干預,提高企業經營自主性。強化國資資產統計監測和財務風險排查防范,開展市屬國有企業融資擔保和資產處置情況統計分析,對國有企業在銀行借款、發債、擔保等方面存在的債務風險進行全面排查,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風險管控,確保不發生違約問題。 (二)加快建立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一是完善企業法人治理體系。推動18家市屬國有企業修訂完善公司章程和董事會、經理層議事規則,將各層級權責清單化,共明確出資人權責17項、董事會權責28項、監事會權責9項、經理層權責4項,形成企業法人治理主體各司其職、運轉協調、有效制衡的治理機制。二是加強外部董事監督。制定《威海市市屬企業外部董事履職評價及責任追究辦法》,優化外部董事工作流程,嚴格外部董事履職管理,組織其通過參加企業董事會等方式,加強對企業銀行貸款、投資計劃、資產處置等重大事項決策監督,9名外部董事合計參與企業研究議題767個,提出意見或建議241條。三是加強財務管理。充分發揮派駐財務總監作用,推動城投集團、熱電集團、公交集團、北洋集團等企業整合會計機構,基本完成市屬國有企業財務人員集中統一管理。強化協定存款、集中采購、貸款利率、合理納稅等管理,累計指導市屬國有企業修訂完善財務管理制度141項,實現增收節支1億多元。開展資產清查、欠款清收、資產盤活等活動,累計清查不良資產22億元,進行賬務處理12億元,收回3年以上應收款項0.9億元,盤活閑置低效資產1億元。 (三)探索推動市場化經營機制建設。一是推進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工作。在北洋集團、產投集團等企業或相關崗位開展試點,選聘經理層和高技術專家人才5人,按照市場化水平確定薪酬,按合同約定嚴格考核。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起草了《威海市市屬國有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市場化選聘工作實施辦法(試行)》。二是強化用人管理。建立國企人力資源考核監管平臺,出臺國企用工招聘備案管理制度,嚴把用人準入關,11家企業2020年度新錄用人員116人,其中專業技術崗位人員占比92%,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占比84%,擁有專業職稱和資格證書人員占比34%。暢通人員出口,實行工資總額管控,合計壓縮企業在崗職工人數560人,年節省人工成本4300余萬元。三是加快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開展市屬競爭性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項目摸底排查,制定市屬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計劃,采取引入戰略投資者、股權轉讓、增資擴股、合資新設等市場化公開招引方式,優化市屬國有企業股權結構。指導北洋集團規范清退歷史形成的職工持股3056.07萬股,涉及金額5800萬元。按照“因企制宜、一企一策”的原則,對37家市屬各級次國有企業進行分類改革重組,其中清算注銷29家、吸收合并4家、改制退出4家,目前22家企業已完成改革重組。 (四)切實抓好企業運營管理。一是加強主業管理。建立市屬國有企業主業動態調整機制,引導企業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和未來轉型升級需要,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適時做好主業調整,原則上每個企業主業不超過2個。二是加強國有資本投資管理。指導市屬國有企業以“四新”“四化”為導向,編制年度投資計劃,推動國有投資向主業、優勢業務、優質板塊,以及基礎性、公益性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有效優化國有資本投向,累計投資38.38億元。三是強化融資服務。指導企業用好債券融資工具、做好債券發行,共審批發行債券(中期票據、企業債)3筆、90億元,有效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其中,城投集團發行企業債20億元,用于保障未來科技產業園項目建設;產投集團利用年初疫情期間市場利率回調機遇期,發行私募公司債券15億元、短期融資債10億元,在化解企業債務風險、保障正常運營的同時,降低融資成本2700余萬元。加強企業擔保、資產處置等管理,累計備案擔保事項資金42筆、55.3億元,完成企業資產處置項目3項、金額26.54萬元,股權轉讓項目1項、金額806.19萬元,促進國有資產優化配置。四是搭建市級民生綜合服務平臺。推進市民卡APP集成信用體系、志愿服務、文化消費等市級社會公共服務類應用,發行“無償獻血榮譽卡”“崇軍卡”,為專屬人群享受社會公共服務提供載體。目前,市民卡應用已涵蓋公共交通、居民健康、公共事業服務等多個線上線下領域,成為智慧城市建設成果惠及全體市民的重要載體。五是加強公益類企業管理。組織財政、交通運輸、國資等部門定期對城鄉公交運營狀況進行審核,明確財政補貼公交運營的剛性成本,合理確定財政補貼數額,提高財政補貼資金使用效益。探索建立資源性產品價格聯動機制,根據上游價格變化情況,適時啟動聯動機制,及時傳導上游成本增減因素,動態平衡供需雙方利益,充分調動企業控制成本、提升服務質量的積極性。 二、完善金融企業國有資產管理體系,提升金融機構風險抵御能力 (一)建立健全國有金融資本管理機制。健全國有金融資產管理、財務管理、績效考核等制度,引導國有金融機構審慎經營、防范風險,促進國有金融資本合理流動、科學配置。一是強化國有資本監管。開展國有金融資本產權專項登記工作,按照“全面覆蓋、應登盡登”的原則,將占有和使用國有金融資本的金融機構全部納入國有金融資本產權登記系統,建立產權登記工作月報制度,及時辦理國有資本變動登記,加強國有產權全流程監管。二是充分激發資本活力。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威海市商業銀行成功發行30億元二級資本債,并完成H股上市,募集資金凈額32.66億港元,成為我市首家、全省第三家上市的地方法人銀行。加強金融機構績效評價管理,引導國有金融機構提高經營水平,在2020年度地方金融企業績效評價工作中,威海市商業銀行等6家國有金融企業被評為優秀。三是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引導地方金融組織明確定位、深耕主業,加大支農支小服務力度。2020年,5家國有背景小額貸款公司共發放貸款9.41億元,其中“三農”和小微企業占比64%;9家政府參控股融資擔保公司在保責任余額26億元,占全行業82.3%,較2019年提高9.4個百分點。 (二)強化國有金融資本行業監管。堅持嚴監管、強監管,扎實開展地方金融組織非現場監管及現場檢查,確保其持續合規穩健運營。一是穩步推進不良貸款處置。進一步壓降存量、穩控增量,2020年處置農商行問題股份64戶、10.18億股,股份數量占2019年底存量的73%;處置不良貸款17.03億元,占全市不良貸款總額的40%,全市不良貸款實現“雙降”。截至2020年底,全市不良貸款率0.99%,歷史上首次降至1%以內,居全省第二低位。二是加強風險隱患排查。制作《威海市金融風險圖譜》,加強對地方國有金融企業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輿情風險等監測預警,密切關注受疫情影響可能產生的信貸資產質量下遷趨勢,筑牢風險防線,全市連續4季度無央行評級8級以上高風險機構。三是加強金融機構績效考核管理。嚴格落實《威海市金融業發展績效考核辦法》,將金融風險防控情況列為銀行業金融機構專項考核指標,將不良貸款處置情況列入區市、開發區考核內容,充分激發處置不良貸款的積極性。 三、加強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提高資產使用效益 (一)完善資產管理制度。嚴格落實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主體責任,健全資產管理制度,實現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分級管理。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下放資產處置審批權限,將單項賬面價值大于10萬元的設備、交通運輸工具和無形資產審批權限下放到主管部門,實現權責一致、權責對應。二是強化考評結果應用。制定《威海市市級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績效評價暫行辦法》,進一步完善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績效管理評價體系。三是嚴格抓好資產配置、使用、處置等關鍵環節把控,規范資產管理業務流程,建立從“入口”到“出口”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規范行政事業性資產處置行為,提高資產處置透明度。 (二)加強行政事業性資產管理。一是扎實做好資產基礎管理工作。組織機構改革所涉行政事業單位開展資產清查,摸清資產底數,并進一步完善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加強卡片管理,做到有物必登、登記到人,確保賬賬相符、賬實相符。二是加大產權管理力度。對3項權責不清的資產重新進行理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并重新確權住宅15戶,理順經濟適用房產權296戶。嚴格落實政府會計準則制度要求,推進行政事業性資產管理信息化,實現資產全生命周期信息動態更新。三是充分發揮公物倉調配作用。組織市機關事務中心建立公物倉,統籌盤活行政事業性閑置低效資產,用于支持單位辦公和疫情防控、優化營商環境等各項工作專班所需,共盤活閑置低效資產446件。 四、加快建立自然資源管理評價制度,促進自然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 (一)做好建立自然資源調查評價制度和自然資源資產監測制度相關準備工作。因上級尚未出臺關于建立該兩項制度的相關文件,我市暫未制定相關政策方案,目前正嚴格按照有關要求,做好相關準備工作。自然資源調查評價制度方面,嚴格按照自然資源部和省自然資源廳部署,完成威海市第三次國土調查初始調查、統一時點更新調查等工作,進一步摸清全市自然資源利用現狀和變化情況底數。其中,第三次國土調查專項調查預計2021年10月底前完成,2020年度國土變更調查預計2021年7月底前完成。組織開展威海市2019年度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年度更新工作,將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納入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體系,實現第三次國土調查、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更新調查等基礎調查與專項調查融合銜接,為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調查評價制度奠定基礎。自然資源資產監測制度方面,結合第三次國土調查專項調查和2020年度國土變更調查成果,進一步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監測制度建立所需基本數據資料,待自然資源部、省自然資源廳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后,第一時間推進落實。 (二)探索建立自然資源國有資產核算體系。自然資源部于2019年6月在廣東、寧夏、福建等地開展試點,探索建立土地資源資產核算技術方法體系和組織實施模式,為全國統一部署自然資源資產核算工程開展前期準備工作。根據部級試點任務部署,組織有關部門、單位按照“核算求真歸真、成果可靠有用”的原則,認真研究資產核算的口徑標準,明確了以“三調”數據為依據確定地類,以不動產、供地等數據為依據確定土地權屬的工作思路。同時,進一步加強學習交流,計劃于2021年上半年組織有關部門、單位赴先進地市學習試點經驗做法,探索開展自然資源國有資產核算工作,為探索編制自然資源國有資產負債表摸清家底、夯實基礎。 以上報告不當之處,請指正。 威海市人民政府 2021年2月20日 | ||||
打印本頁 關閉窗口 |